炎熱的夏季,在廚房做飯是個辛苦活兒。人們經(jīng)常省去在家做飯的麻煩,一家三口到餐館飽餐一頓,剩余飯菜打包帶回家放冰箱里下頓繼續(xù)享用。有的家庭是做一次飯菜分成兩頓吃,放冰箱里下頓加熱后再吃。然而,這種生活習慣引發(fā)拉肚子的人也隨之增多,解放軍總醫(yī)院李浩宇主任醫(yī)師提醒人們,夏季食用冰箱食品,要防止低溫細菌引發(fā)冰箱性腹瀉。
■細菌在低溫條件下只是放慢了生長速度
在冰箱的低溫下貯存食物,并不具有殺滅細菌的作用,只是放慢了細菌生長繁殖的速度。地球上的細菌,根據(jù)其生長所需的溫度不同可分成三大類:一是嗜溫菌,它可在10℃-45℃中生長,zui適宜溫度是37℃-38℃。二是嗜熱菌,可在40℃-70℃中生長,zui適宜溫度是50℃-55℃。三是嗜冷菌,它可在0℃-20℃中生長,zui適宜溫度是10℃-15℃。而家用冰箱的冷藏溫度大多數(shù)為4℃-10℃,在這樣的低溫條件下,絕大多數(shù)微生物生長得緩慢一些,但仍有部分嗜冷菌在這樣的溫度下存活、繁殖。一般情況下,能夠在家庭冰箱里繁殖生長的為嗜冷菌,如果放到冰箱里的食品受到了這些細菌的污染,細菌就會不斷繁殖。人們一旦吃了含有大量嗜冷菌的食品,就可能會致病。與此同時,飯菜從冰箱中取出時,需要一個加熱時逐漸升溫的過程,這也給細菌造成了一個繁殖的良好環(huán)境,人們一旦吃了加熱不*的飯菜,極有可能會導致腹瀉。
■常見的嗜冷菌有五種
常見的嗜冷菌及其所致疾病主要有五大類:
李斯特菌:這種細菌在牛、羊、豬、馬等家畜和雞、鴨等家禽中廣泛存在,同時也可存在在豆類、奶類、甲殼類小動物體內(nèi)以及水、土壤中。這種細菌可引起新生兒、嬰兒化膿性腦膜炎、成人敗血癥、孕婦流產(chǎn)等,它來勢兇猛,病情篤重,又由于其對常用的抗菌素都不敏感,故而病死率可高達70%-90%。在我國的奶與奶制品、肉與
肉制品、水產(chǎn)品以及水果、蔬菜中都曾被檢出。
類丹毒桿菌:它廣泛存在于土壤、水和蔬菜中,在家畜、野生動物、鳥類中普遍存在類丹毒桿菌,但并不致病。而人在接觸了或吃了染菌的動物或其他物品后卻可被感染。
類結(jié)核桿菌:它在牛、羊、家兔、家禽、鳥類等動物間流行,人接觸了染有此菌的動物,或食用了長期存放在冰箱里的污染此菌的
肉類等食品后,即可感染或發(fā)病。主要癥狀為發(fā)熱、嘔吐、腹痛、腹瀉等,該菌是日本兒童中zui常見的食物中毒病原體之一,在我國兒童中也有類結(jié)核桿菌引起感染并發(fā)病的報告。
熒光假單孢菌:它在自然界分布廣泛,在4℃時繁殖速度很快,熒光假單孢菌是奶類、
蛋類在低溫條件下保存導致*變質(zhì)的主要細菌之一。在臨床上zui多見的是血液及血制品被熒光假單孢菌污染,當病人輸入了被熒光假單孢菌污染的血液及血制品后,可出現(xiàn)敗血癥、感染性休克和血管內(nèi)凝血等嚴重后果。目前,許多抗生素對熒光假單孢菌都不敏感,所以一旦感染此菌,死亡率很高。
耶氏菌:該菌在世界各地都有發(fā)現(xiàn),它廣泛地存在于幾乎所有的豬、牛、羊、家禽、野生動物及青蛙等動物中。耶氏菌在0℃-8℃時均可繁殖,人們食用了存放在低溫中被耶氏菌污染的食品都可引起腹瀉、胃腸炎及闌尾炎樣癥狀等,它還可引起胞膜炎、腦膿腫、肝膿腫、敗血癥。在日本、美國、加拿大多國都發(fā)生過有上千人的集體性爆發(fā)流行的事例。
■正確使用冰箱儲存食物
人們養(yǎng)成良好冰箱使用習慣,能夠有效地預防和減少冰箱性腹瀉的發(fā)生。盡量食用新鮮的食品,盡可能地不要長時間在冰箱存放食物,對確需較長時間在冰箱保存的食物,一般應放在冷凍室里存放。把握好冰箱使用溫度,冷藏室的溫度一般應保持在4℃-10℃。分開存放生熟食物,用保鮮盒或保鮮膜分別裝好,避免交叉污染。在食物冷卻至室溫及時存放,避免室溫下細菌快速繁殖。注意把冰箱中的食物*加熱,一般要加熱15分鐘以上,*滅殺細菌。經(jīng)常清理冰箱,保持干凈,控制細菌生長、繁殖的環(huán)境。